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,本澳電單車輛數字已由2016年高位的131,139輛,連續兩年減少,至2018年的124,078,兩年共減少了7,061輛,分別按年下降3.7%及1.7%,是自2000年有記錄以來首次錄得下跌。同時,私家車輛數字則因2017年天鴿風災減少4,005輛(總數107,540輛)後,於2018年微升0.8%至108,442輛。
以上數字顯示車輛增速已出現放緩及回落,某程度反映澳門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已過,正處於成熟市場的發展階段。本澳除空間有限,控車政策及違泊罰則不斷收緊,令車輛使用成本增加。因應駕駛者的取態不同,令私家車與電單車出現不同的變化。
電單車駕駛者追求便利及低成本的代步工具,當街上免費泊位減少,搵位時間及泊車成本不斷增加,而違泊罰則持續提高,在租位泊車與公共交通之間選擇,電單車較容易被放棄。相反,駕私家車者講求舒適與私隱度,即使成本上升仍難被公共交通工具取代,因此在越來越多人放棄電單車的同時,私家車仍保持增加。